鳳崗古稱塘瀝洞,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國境。秦代時,屬南海郡番禺縣,到了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屬南越國國土。西漢滅南越國後,回歸番禺縣。東晉時,改屬東官郡寶安縣。南北朝時,屬東莞郡。
隋朝開皇十年(590年),廢郡設州,屬廣州府寶安縣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屬廣州總管府寶安縣,到了至德二年(757年)九月,改屬東莞縣。
宋開寶五年(972年),屬廣州中都督府增城睜,六年(973年)復屬東莞縣。元代,屬廣州路總管府東莞縣。明代,屬廣州府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。清代,仍屬廣州府東莞縣,歸城鄉第六都。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改屬東莞縣石龍戎廳管轄。
到了民國初年,因興建鳳崗新墟,才開始確立鳳崗這個地名。
鳳崗人口主要有兩大族羣,分別是廣府人族羣與客家人族羣。廣州話語系人口於宋末元初,遷到鳳崗立村,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。客家話語系人口,則於清朝中期遷入鳳崗立村,距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[3]。
民國年間,鳳崗轄區有103平方公里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,部分村莊劃入平湖鎮、觀瀾鎮、清溪鎮及塘廈鎮,現轄區面積為82.5平方公里。